其實我很早就想聊聊這個議題
我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
都有可能遇到這種人格類型的的親人朋友
但卻不知如何應對?
(通常BPD疾患的言行傷了自己的親友
親友會難過的不知如何是好?
而BPD疾患卻不以為意或不自知)
首先我們得先了解什麼是BPD?
邊緣性人格違常疾患(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)
是一種可被診斷的精神疾病。它的主要癥狀是精神上,
行為上的極端對立表現的同時出現。
患者一般在下面幾個方面有非常不穩定的表現:
- 心情
- 人際關係
- 自我意識
- 行為
邊緣性人格疾患的主要徵狀(診斷標準)如下:
如果始於成人早期之前,在各種環境背景下表現的一種廣泛模式,
對人際關係、自我形象、情感表現極為不穩定,且非常容易衝動。
表現下列中五項或以上:
◎ 非常瘋狂地去努力避免真實或想像中的被遺棄。
◎ 注意:但不包含準則五中的自殺或自傷行為。
◎ 不穩定且緊張的人際關係模式,
特徵為在過度理想化及否定其價值兩極端間變化。
◎ 認同障礙:自我形象或自我感受持續且明顯不穩定。
◎ 至少在兩方面可能導致自我傷害的衝動行為
(如:花錢、性、物質濫用、魯莽的駕車、暴食)。
注意:但不包含準則五中的自殺或自毀行為。
◎ 重複發生的自殺行為、姿態、威脅或自傷行為。
◎ 由於心情的明顯反應而導致的情感不穩定
(如強烈且陣發性的心情惡劣、易怒或焦慮,
通常僅持續數小時,極少會超過幾天)。
◎ 長期感到空虛。
◎ 不合宜且強烈的憤怒,或對憤怒難以控制
(如常發脾氣、總是憤怒、一再打架)。
◎ 暫時性與壓力源相關的妄想意念或嚴重的解離症狀。
各項準則的補充說明(DSM-IV P.650)
◎ 他們會經驗到強烈的被遺棄的恐懼及不適當的生氣,
即使只是短暫的分離或不可避免的計畫改變
(如諮商員改時間或重要他人遲到等)。
他們會相信這種「遺棄」意味著是他們不好,
這種對被遺棄的害怕會讓他們無法容忍孤單,
或非常需要與人為伴。(準則一)
◎ 他們會在第一二次見面即理想化那些潛在的照顧者或情人,
要求長時間的相處,並在關係剛開始時便分享非常親蜜的事情。
然而他們又會很快的開始貶低那些人,認為他們照顧的不夠、
給的不夠、在身邊的時間不夠。他們也很能同理及照顧其他人,
但前提是對方必須在他身邊並能回報他的需要。(準則二)
◎ 他們會快速而戲劇化的改變其自我形象,這樣的特徵會表現在
突然改變對生涯的計畫、性認同、價值或朋友的類型;
他們的自我形象是自認不好或邪惡的,
但有時也會感到自己好像不存在似的,
這種感受常發生在他們覺得缺乏有意義的關係、照顧或支持時。
同時他們在非結構的工作或學校環境中的表現也可能很糟。(準則三)
◎ 自殺成功率約8%-10%。他們藉著重複的自殺或自傷來尋求他人協助;
有時這些自傷行為會在解離經驗出現時發生,
他們在自傷中會因為感覺到自己還有感受的能力而得到紓解,
或是用來補償那種覺得自己是邪惡的感覺。(準則四、五)
◎ 他們的不穩定情感反應著對人際壓力的過度反應。
他們很容易感到無聊,有慢性的空虛感,不斷的找事情做;
他們也經常表現出強烈且不適當的憤怒,並且無法控制他們的憤怒。
他們會表現出極端的諷刺或口不擇言,
尤其是當照顧者被看成是忽視、退縮、不照顧或遺棄他們時。
但在表現後又會感到羞恥及罪惡,
因而又加深了他們認為自己是邪惡的看法。(準則六、七、八)
◎ 他們的解離現象並未嚴重或持久到可以作為其他診斷,
這種現象最常發生在面對真實或想像的遺棄時,
這些症狀是短暫的,持續幾分鐘或幾小時,
當照顧者的關心照顧恢復時(真實或想像的),
這些症狀會有紓緩現象。(準則九)
相關特徵或病症(DSM-IV P.652)
◎ 具有邊緣性人格異常的人,
或許會有在一個目標快要達成的時候,就將其毀掉的模式
(例如在畢業前輟學、才剛討論完治療的成效後就嚴重退化、
在關係可能延續時就將關係破壞等)。
有些人在有壓力的時候則會發展出一種類似精神病的症狀
(例如幻覺、身體形象扭曲、關係意念、HYPNAGOGIC現象)。
◎ 他們也可能覺得和替代的客體在一起比真正的人際關係更有安全感
(如寵物、無生命的物體)。他們可能會因自殺而死亡,
特別是伴隨著情感性異常或與物質有關的異常發生時,
或者他們也可能因自虐行為或自殺企圖而變成殘障。
◎ 一再失業、求學中斷、婚姻破裂也是很常見的,
在他們的童年歷史中,也往往會發現身體或性虐待、
忽視、敵意衝突、早年失親或分離的記載。
◎ 經常與第一軸的異常同時發生,如情感性異常、與物質有關的異常、
進食異常(明顯的易餓症)、創傷後壓力異常及注意力缺失或過度活動。
◎ 邊緣性人格異常也經常與其他人格異常同時發生。
特定的文化、年齡與性別特徵
◎ 有認同困擾的青少年及年輕成人(尤其是當伴隨著使用藥物),
可能會短暫地表現出一些看來像是邊緣性人格的行為,例如情緒不穩定、
「存在」困境、不確定、焦慮煩躁的選擇、性取向衝突、
及在競爭的社會壓力下選擇生涯等等。
◎ 女性(約75%)較易被診斷為此症。
流行率
◎ 一般人約2%。
◎ 心理健康中心個案約10%。
◎ 精神病住院患者約20%。
◎ 人格異常者中約有30%至60%為此症。
病程
◎ 病程變異相當大。最常見的模式是成年早期的慢性不穩定,
伴隨著嚴重的情感與衝動控制不良,及經常使用健康與心理健康資源。
◎ 此病症的傷害及自殺的危險以成年早期最高,而後隨著年齡增加遞減,
大部分的患者到了三、四十歲時,他們的關係及職業功能會漸趨穩定
家庭模式
◎ 直系親屬患此症的比率為一般人的五倍,
同時家中的反社會人格異常、情感性異常及物質相關異常也會增加。
區別診斷
◎ 邊緣性人格異常經常與情感性異常共同發生,
如果同時符合兩種標準,應做兩種診斷。
◎ 幾種人格異常的特徵相似,在區分時應注意彼此的差異。
但若同時符合數種人格異常的診斷標準,皆應標記出來。
◎ 雖然戲劇性人格異常也被視為尋求注意、操弄行為、情緒快速改變;
邊緣性人格異常與其不同之處在自毀行為、
以憤怒破壞親密關係、慢性的深沈空虛寂寞感。
◎ 被害意念與妄想在分裂型人格異常與邊緣性人格異常中皆會出現,
但後者的症狀是更為短暫的、人際反應的及對外在結構反應的。
◎ 被害人格異常與自戀人格異常都會對輕微刺激有生氣反應,
與邊緣性人格異常的差別是前二者在自我形象上相對較穩定,
且較不易有自我毀滅、衝動、被遺棄的現象。
◎ 反社會人格異常也會表現操弄行為,
但其目的較偏向獲取利益、權力或其他利益;
而邊緣性人格異常的目的則為獲取照顧者的關心。
◎ 邊緣性人格異常與依賴性人格異常都害怕被遺棄,
但前者對遺棄的反應是空虛、憤怒、要求,
同時比後者出現更多不穩定及密集關係的典型模式;
後者則會更加姑息、順從或尋求替代的照顧與支持者。
◎ 邊緣性人格異常必須與因一般藥物狀況導致的人格改變區分開來,
因為後者是由藥物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的影響;
同時也需與慢性物質使用所引發的相關症狀區分。
◎ 邊緣性人格異常也需要與認同問題有所區分,
後者是在某些發展階段對認同的關心,並不視為心理異常。
治療
◎ 最好的治療方法是藥物與心理治療並用。且最好心理師有用藥的能力,
如此能將轉移的問題減到最單純。
若不行,至少所有參予治療的人員,彼此的溝通要夠好。
◎ 心理治療中以動力治療及辯証行為治療
(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,DBT)效果最好。
前者以患者的內在經驗、關係及自毀行為為焦點,
每週進行一到三次會談;後者以因應技巧及行為結果為焦點,
每週進行一次個別或團體治療。
不論用哪一種治療,患者較適合結構的方式,
治療師應說明進行的時間表、長度(包括何時開始與結束)、
付費方式及地點。有結構的安排能提高治療的穩定與效果。
◎ 治療的核心問題之一是暴怒,
治療師應保持堅定與持平的態度面對,避免退縮或對患者生氣,
以免反轉移的出現。
◎ 治療師應幫助患者看到他的衝動行為與其內在想法、情緒間的關係。
◎ 動力心理治療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反應性自我功能
(reflective self function):
營造一個具有他人表徵的內在世界,
使患者有能力思考自己與他人表現行為時的心理狀態。
◎ 另一個重點是界限設定(limit setting),
告訴患者什麼行為能做及什麼行為不能做,
尤其需要針對那些對患者、治療師及治療有傷害或威脅的行為。
若不做界限設定,甚至可能加重患者人格方面的病症。
◎ 由於多數患者有童年期心理創傷的經驗,
因此可藉由那些常能引起治療師反轉移的憤怒與操弄行為,
來了解其早年創傷。曾有研究發現,
將患者的攻擊行為解釋為轉移現象會破壞治療關係,
因為患者會將這樣的解釋視為對他的不認同;
若能以同理的態度看待患者,
視其憤怒為對早期經驗的一種適應方式,則能促進治療關係。
對轉移的解釋應在一系列的支持治療後才開始進行。
◎ 從動力治療的觀點來看,轉移及反轉移現像是最值得注意的,
二分法(splitting)及投射認同是BPD患者主要的防衛機轉,
二分法指患者視他人為全好或全壞,
投射認同指患者先將當年的虐待者內射成個人的內在心理表徵,
然後在治療時將此內在虐待者心理表徵投射到治療師身上,
同時開始在行為及感受上都變得像當年那個被虐待的小孩。
此時治療師很可能會接收到這種投射,
因而自動化的產生對映反應而形成反轉移。
* 整個投射認同的過程大致包含三個心理角色:虐待者、受害者及拯救者。
一般的順序為,治療師被視為(或自視為)拯救者,
患者為受害者,拯救者為了成功的拯救被害者(完美媽媽),
逐漸開始付出越來越多,如額外約談、不收費用、半夜接電話、擁抱患者等,
最後治療師受不了,開始變成患者無盡要求的受害者,此時患者變成了虐待者。
* 治療師無法設定界限,與他們心中想攻擊與壓抑攻擊的衝突有關。
* 有些治療師與患者發生性關係也是依循著前述的循環而造成的。(以上為http://www.mhsource.com/)
◎ 對於藥物治療,目前的成果是建立在多次的嘗試錯誤上。
◎ 在治療上以心理治療結合藥物治療效果最好,
藥物可以降低焦慮、憂鬱及毀滅性衝動,
並因徵狀的減輕而讓病人能處理其相關的思考與行為模式,
但藥物並不能改變病人的基本性格。
此時長期的院外心理治療或團體治療較有效。
當出現強烈壓力、衝動行為及藥物濫用時,最好採用短期住院治療。
在治療的過程中,病人的症狀可能會干擾療程,
使治療期間看起來會時好時壞,所幸最終多數病人會逐漸好轉。(http://medhlp.netusa.net)
◎ BPD有可能變好,但速度很慢。
一般而言,持續一年每週一至二次的心理
(指前述的動力或辯證行為治療,而非一般的團體或個別治療)
加藥物治療,可改善症狀達50%以上,且癒後至少持續五年。
案例
◎ 電影:雙面女郎(single white female),年代公司出版
◎ Study guide:
二十四歲的愛蜜麗剛進入一所外地的大學念研究所,
她搬到一棟公寓和另外三位已經共住兩年的女生住在一起,
和室友的關係剛開始時非常好,她開始非常依賴其中一位女生,
並將她理想化,甚至在穿著上都和那室友相似。
那位室友開始感到不舒服,
是當愛蜜麗表示她非常喜歡她甚至兩人可以像是個雙胞胎時,
其他的室友也開始對愛蜜麗的行為感到不舒服,
她對他們的時間要求越來越多,
並且經常會因為其中一位室友不打算跟大家一起吃飯而感到生氣,
她似乎需要持續的注意,並總是在那抱怨空虛無聊,
她的情緒變動很快,一下子興高采烈,
一下子又變得生氣、憂鬱,再過一會兒又變得空虛。
愛蜜麗很迷人,並常和幾位男孩子約會,
她總在一開始用非常熱烈的字眼形容那些男生,
然後又在第一次約會後沒多久就和他們上床,
她和那些男友的關係是短暫而密切的,
通常在男友離開後幾週就結束關係,
有一位男生曾對她的室友表示:
「我覺得她像是要把我生吞活剝了,
我每次離開公寓她就會問我要去哪裡,然後開始責怪我不關心她。」
以上文章參考自:
邊緣性人格異常~ 楊 明 磊
邊緣性人常格違